<strong id="1dx5a"></strong>
      1. <tt id="1dx5a"><address id="1dx5a"><kbd id="1dx5a"></kbd></address></tt>
            <b id="1dx5a"></b>
            1. <tt id="1dx5a"><small id="1dx5a"></small></tt>
                  1. 流行性出血熱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9kh.jpg

                       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廣,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極大。世界上人類病毒性出血熱共有13種,根據該病腎臟有無損害,分為有腎損及無腎損兩大類。在我國主要為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在病原體未解決前,在我國稱流行性出血熱(EHF);在朝鮮稱朝鮮出血熱(KHF);在俄羅斯稱出血性腎病腎炎(HNN);由于特異性血清學診斷的確立及病原學的解決,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定名為腎綜合征出血熱?,F中國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熱的病名。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發熱、出血傾向腎臟損害為主要臨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本病主要分布于歐亞大陸,但HFRS病毒的傳播幾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在我國已有半個世紀的流行史,全國除青海、臺灣省外均有疫情發生。八十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本病年發病數逾已10萬,已成為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種病毒性疾病?! ?/p>

                    目錄

                    病原

                    本病的病原為病毒。1976年南朝鮮李鎬汪報告在黑線姬鼠趄鮮亞種的肺和腎組織中發現了朝鮮出血熱抗原的存在,并用免疫熒光抗體法檢查,證實其具有特異性。1978年用非疫區黑線姬鼠首次分離到可以傳代的朝鮮出血熱病毒,此病毒已分別在A-549(人肺癌)傳代細胞及大白鼠傳代,定名為“朝鮮出血熱病毒”或稱“漢坦病毒”。并證實蘇聯、日本、瑞典、芬蘭和我國發生的有腎綜合征出血熱為同一種病原所致。我國對本病病原學和血清學也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1981年我國也用同樣方法分離到EHF病毒。還從流行性出血熱(簡稱出血熱)疫區的褐家鼠肺組織及綠猴腎(Vero-E6)細胞中分離到病毒,并從早期患者的血液單核白細胞、骨髓細胞、淋巴結、肝、肺、腎等組織中直接分離到病毒,在短時間內本病病毒抗原體檢測方法已經較廣泛地應用于特異性診斷及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并闡述了病毒生物學性狀,理化特性;對于病毒的形態和形態發生過程、病毒株抗原性以及生物性狀和分子結構等也有了初步了解。

                    本病毒屬布尼亞病毒科的一個屬,稱為漢坦病毒屬。電鏡可見病毒為圓形中等大小的顆粒,平均直徑約120nm(90~160nm),有雙層包膜,表面有微突,包膜內為顆粒線狀結構,感染細胞的胞質內常見較多的包涵體。病毒的核酸單鏈、負性RNA型,分大(L)、中(M)、?。⊿)三不同片段。病毒蛋白由四個結構蛋白組成,即G1、G2為為包膜糖蛋白,NP為核蛋白,L蛋白可能為多聚酶。G1、G2蛋白上存在中和抗原和血凝素抗原,并能誘導中和抗體。病毒對脂溶劑很敏感,易被紫外線及γ射線滅活,一般消毒劑(碘酒、酒精、福爾馬林等)均可將病毒殺滅。自然情況下,本病毒僅對人引起疾病。在宿主動物中表現為隱性持續感染,無癥狀及明顯病變?,F有兩種動物模型:一為感染模型,供分離和培養病毒及感染試驗用,如長瓜沙鼠,家兔人工感染后可產生一種短程和自限性感染。另為致病模型,供發病機理及研制疫苗用。如將本病毒接種于2--4日乳齡小白鼠腦內,能產生全身彌漫性感染,并發病致死。人肺癌傳代細胞(A549)、綠猴腎傳代細胞(Vero-E6)及大白鼠肺原代細胞,人胚肺二倍體細胞(2BS)株對病毒繁殖敏感,可用于病毒分離、增毒、診斷抗原的制備及研究特效藥物等。此外,敏感的正常的二倍體細胞還可以用于疫苗研制。美國、日本和我國均已研制出抗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的單克隆抗體,其特異性強、敏感性高,在血清學診斷、病毒鑒定、抗原分型以及疫苗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價值?! ?/p>

                    疾病病因

                    (一)宿主動物和傳染源:主要是小型嚙齒動物、包括姬鼠屬(主要為黑線姬鼠)、大鼠屬(主要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紅背)、田鼠屬(主要為東方田鼠)、倉鼠屬(主要為黑線倉鼠)和小鼠屬(小家鼠,小白鼠)。我國已查出30種以上動物可自然攜帶本病毒,除嚙齒動物外,一些家畜也攜帶EHFV,包括家貓、家兔、狗、豬等,證明有多宿主性。這些動物多屬偶然性攜帶,只有少數幾個鼠種從流行病學證明為本病的傳染源,其中在我國黑線姬鼠為野鼠型出血熱的主要宿主和傳染源,褐家鼠為城市型(日本、朝鮮)和我國家鼠型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國林區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至于其它攜帶本病毒的鼠類在流行病學上的作用,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二)傳播途徑:主要傳播為動物源性,病毒能通過宿主動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傳播是人類感染的重要途徑。

                    目前認為有以下途徑可引起出血熱傳播:

                    呼吸道。含出血熱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塵埃后形成的氣溶膠顆粒經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進食含出血熱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經口腔粘膜及胃腸粘膜感染。

                    接觸傳播。被鼠咬傷、鼠類排泄物、分泌物直接與破損的皮膚、粘膜接觸。

                    母嬰傳播。孕婦患病后可經胎盤感染胎兒。

                    蟲媒傳播。老鼠體表寄生的螨類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傳播。

                    (三)人群易感性:一般認為人群普遍易感,隱性感染率較低,在野鼠型多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區隱性感染率較高,有報告為15%以上,一般青壯年發病率高,二次感染發病罕見。病后在發熱期即可檢出血清特異性抗體,1--2周可達很高水平,抗體持續時間長。

                    (四)流行特征

                    1.病型及地區分布 本病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北部和中部地區,包括日本(城市型及實驗動物型均為大鼠型EHFV引起)、朝鮮(城市型、野鼠型、實驗動物型)、蘇聯遠東濱海區(野鼠型)及我國(野鼠型、家鼠型、實驗動物型),正常人群血清中發現EHF血清型病毒抗體的地區遍及世界各大洲,許多國家和地區沿海港口城市的大鼠(多為褐家鼠)自然攜帶EHFV抗原及/或抗體,表明它們具有世界性分布,特別是在沿海城市大鼠中擴散傳播,因此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

                    在我國經病原學或血清學證實26個省市自治區,近年來伴隨家鼠型的出現,疫區也迅速蔓延,并向在大、中城市、沿海港口擴散已成為一個嚴重而急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在東歐巴爾干半島各國發生一種類似亞洲的野鼠型EHF重型HFRS,病死率高達19~30%。重型HFRS先發現于保加利亞,近年在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希臘相繼經血清學證實有重型的發生或流行。在歐洲的比、荷、英、法還發生由大白鼠引起的實驗動物型HFRS,其病原屬家鼠型EHFV。

                    HFRS流行病學分型與前述病原學分型密切相關。由于幾種宿主攜帶的病毒抗原性不同,而將HFRS分為不同血清型,而不同宿主鼠種由于習慣不同又構成不同的流行型。區分為野鼠型、家鼠型及實驗動物型。歐洲重型HFRS由黃頸姬鼠傳播,也是野鼠型,病原為V型病毒。

                    2.季節性 全年散發,野鼠型發病高峰多在秋季,從10月到次年1月,少數地區春夏間有一發病小高峰。家鼠型主要發生在春季和夏初,從3月到6月。其季節性表現為與鼠類繁殖、活動及與人的活動接觸有關?! ?/p>

                    發病機理

                    由于免疫學、免疫病理及病原學研究的進展,認為病毒感染是引起發病的始動環節。主要理由:①由于病毒本身的作用可直接損害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廣泛性的小血管損害,進而導致各臟器的病理損害功能障礙。②由于病毒在體內復制,病毒抗原刺激機體免疫系統,引起免疫損傷所致。③此外,由于多器官的病理損害和功能障礙,又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使本病的病理過程更加復雜化,因而目前尚不能用一種學說解釋全部發病機理。

                    1.病毒感染是引起發病的始動環節

                    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過程,起因于全身小血管和毛細血管的損傷,造成這種血管系統改變的直接因素,迄今尚未完全闡明。早年多認為病毒直接損害小血管內皮細胞,引起血管擴張、變性、脆性和通透性增強,由此導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當時由于病毒分離尚未成功,缺乏病原學的定位證據。又由于本病免疫功能異常,故又認為在發病機理中可能免疫反應起主導作用。近年來由于病毒分離成功,證明在發熱期患者血中可分離出病毒,病程早期有病毒血癥存在。在乳小白鼠感染后病毒可存在于血管內皮細胞中并造成損害。通過對人體和胎作多種組織器官病毒抗原的定位研究和體外實驗。證明本病毒抗原可在人體全身器官的血管內皮細胞廣泛分布;人體肝、肺、腎、骨髓及淋巴結等可能為本病毒感染的重要靶器官;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可能為重要的感染靶細胞。說明本病患者早期臟器內即有病毒增殖,且對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直接損害,導致免疫功能失調,因而病毒的直接作用起著先導作用,是造成組織細胞損傷的始動原因。

                    2.免疫病理反應

                    病毒作用重要的始動因素,一方面可能導致感染細胞功能及結構的損害,另一方面是激發了機體免疫應答,而后者既有清除感染病毒、保護機體的有利作用,又有引起免疫病理反應(如Ⅲ、Ⅰ型)造成機體組織損傷的不利作用?;颊咂毡榇嬖诿庖吖δ墚惓?,表現為體液免疫亢進,非特異性細胞免疫抑制補體水平迅速下降,其動態變化與病情,病程密切相關,特異性抗體在病程早期即已出現。易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并沉積與附著到小血管壁、腎小球、腎小管基底膜以及紅細胞血小板表面,引起免疫病理反應,從而引起器官組織的病損和功能改變,主要表現為Ⅲ型變態反應,另外病程早期可能有Ⅰ型變態反應參與,表現為血清中IgE抗體增高,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在病毒抗原誘導下,釋放組織胺,由此引起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形成早期充血、水腫癥狀。最近又發現細胞毒性T細胞可能參與發病機理,機體免疫機制的失衡在造成或加重免疫病理反應起了一定作用。

                    發病機理尚有很多問題不清,例如病毒作用與免疫病理損傷之間的關系,病毒感染與免疫調節機制失衡的因果關系,病毒直接作用與免疫病理損傷在不同病程所處的地位等,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3.休克、出血、腎衰的發生原理

                    病程在4~6日,體溫下降前后,常發生原發性休克。以后在腎功能衰竭期間,因水鹽平衡失調,繼發感染內臟大出血等可引起繼發性休克。原發性休克主要發生原因是由于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漿外滲,血液濃縮,血管容量驟減所致,故稱“感染中毒性失血漿性休克”。小動脈擴張、間質性心肌炎、DIC的發生亦可能加重休克。

                    本病出血原因可能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因素,發熱期出血是由于血管壁受損和血小板減少所致,后者可能與修補血管的消耗及骨髓巨核細胞成熟障礙有關。休克期以后的出血加重,主要由于DIC所導致的消耗性凝血障礙,繼發性纖溶亢進和內臟微血栓形成等。發病早期血中游離肝素增加,急性腎衰尿毒癥影響血小板功能也是出血的重要原因。

                    本病的腎臟損害與一般急性腎小管壞死相同,主要由于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腎小管回吸收功能受損,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可能與腎內腎素增加有關。DIC或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等導致腎小球中微血栓形成亦為少尿的原因。由于缺血、腎小管變性、壞死、間質水腫,致使腎小管被壓及受阻,也為導致少尿原因之一?! ?/p>

                    病理改變

                    皮膚、粘膜和各系統和組織器官有廣泛充血、出血和水腫,嚴重者伴壞死灶形成。其中以腎髓質、右心房內膜、腦垂體前葉、腎上腺皮質最明顯,表現為:

                    1.全身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廣泛性損害,表現內臟毛細血管高度擴張、充血、腔內可見血栓形成。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變性,重者血管壁變成網狀或纖維蛋白樣壞死,內皮細胞可與基底膜分離或壞死脫落。

                    2.多灶性出血 全身皮膚粘膜和器官組織廣泛性出血,以腎皮質髓質交界處,右心房內膜下,胃粘膜和腦垂體前葉最明顯,發熱期即可見到,少尿期最明顯。

                    3.嚴重的滲出和水腫 病程早期有球結膜眼瞼水腫,各器官、體腔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和積液,以腹膜后、縱隔障、肺及其他組織疏松部最嚴重,少尿期可并發肺水腫腦水腫。

                    4.灶性壞死和炎性細胞浸潤 多數器官組織和實質細胞凝固性壞死灶,以腎髓質、腦垂體前葉、肝小葉中間帶和腎上腺皮質最常見。在病變處可見到單核細胞漿細胞浸潤?! ?/p>

                    疾病癥狀

                    潛伏期為5~46天,一般為1~2周。本病典型表現有 起病急,有發熱(38~40℃)、三痛(頭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惡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全身關節痛等癥狀,皮膚粘膜三紅(臉、頸和上胸部發紅),眼結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現大小不等的出血點瘀斑,或呈條索狀、抓痕樣的出血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退燒,但癥狀反而加重,繼而出現低血壓、休克、少尿、無尿及嚴重出血等癥狀。典型的出血熱一般有發熱、低血壓、少尿、多尿及恢復五期經過。如處理不當,病死率很高。因此,對病人應實行“四早一就”,即早發現、早診斷、早休息、早治療,就近治療,減少搬運。

                    出血熱早期癥狀主要是發熱、頭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極易與感冒混淆,造成誤診而延誤病情;不少患者由于出現發熱、頭痛、尿少、水腫等癥狀而被誤診為急性腎炎泌尿系統感染;部分患者可有惡心、嘔吐或腹瀉等癥狀而被誤診為急性胃腸炎;少數患者有發熱、畏寒、頭痛、乏力癥狀,皮膚粘膜有出血點,或白細胞數增高,與敗血癥非常相似。

                    (一)發熱期:主要表現為感染性病毒血癥和全身毛細血管損害引起的癥狀。

                    大多突然畏寒發熱,體溫在1~2日內可達39~40℃,熱型以弛張熱及稽留熱為多,一般持續3~7日。出現全身中毒癥狀,高度乏力,全身酸痛,頭痛和劇烈腰痛、眼眶痛,稱為“三痛”。

                    (二)低血壓期:主要為失血漿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現。一般在發熱4~6日,體溫開始下降時或退熱后不久,患者出現低血壓,重者發生休克。

                    (三)少尿期:少尿期與低血壓期常無明顯界限。

                    (四)多尿期:腎臟組織損害逐漸修復,但由于腎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以致尿量顯著增多。

                    (五)恢復期: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恢復,尿量減至3000ml以下時,即進入恢復期。尿液稀釋與濃縮功能逐漸恢復,精神及食欲逐漸好轉,體力逐漸恢復?! ?/p>

                    臨床表現

                    少尿期常與低血壓休克期重疊而無明顯界限。在低血壓中、后期即可出現少尿,也有人從發熱期直接進入少尿期,而表現發熱。低血壓和少尿期重疊常為重型病例。

                    1、少尿期的出現及持續時間:一般在病程的第5-8病日,早者第3病日,晚者第10病日,持續2-5天。

                    2、少尿強度:24h尿量<1000ml者為少尿傾向,<500ml者為少尿,<50ml者為無尿,有些病例少尿不明顯,但存在氮質血癥,稱之為“無少尿型腎衰竭”。

                    3、少尿期的臨床表現:由于腎功衰竭,腎臟排泄功能障礙,體內大量代謝物及液體潴留,電解質平衡紊亂,出現氮質血癥和/或尿毒癥,酸中毒,高血容量綜合征,如厭食惡心,腹脹,頭暈頭痛,皮膚大片淤斑,呼吸深快,心肌收縮無力,血壓下降,高血容量時出現頭脹痛,體毒V充盈,脈洪大,血壓上升,心率上升,紅細胞,血紅蛋白,壓積下降。

                    潛伏期為5~46天,一般為1~2周。本病典型表現有發熱、出血和腎臟損害三類主要癥狀,以及發熱、低壓,少尿、多尿與恢復期等五期臨床過程。多數病例臨床表現并不典型,或某期表現突出,或某期不明顯而呈“越期”現象,或前兩、三期重疊。

                    (一)發熱期 主要表現為感染性病毒血癥和全身毛細血管損害引起的癥狀。

                    大多突然畏寒發熱,體溫在1~2日內可達39~40℃,熱型以弛張及稽留為多,一般持續3~7日。出現全身中毒癥狀,高度乏力,全身酸痛,頭痛和劇烈腰痛、眼眶痛,稱為“三痛”。頭痛可能與腦血管擴張充血有關;腰痛與腎周圍充血、水腫有關;眼眶痛可能為眼球周圍組織水腫所致。胃腸道癥狀也較為突出,常有食欲有振、惡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重者可有嗜睡、煩躁及譫語等。但熱度下降后全身中毒癥狀并未減輕或反而加重,是不同于其他熱性病的臨床特點。

                    顏面、頸部及上胸部呈彌漫性潮紅,顏面和眼瞼略浮腫,眼結膜充血,可有出血點或瘀斑和球結合膜水腫,似酒醉貌。在起病后2~3日軟腭充血明顯,有多數細小出血點。兩腋下、上胸部、頸部、肩部等處皮膚有散在、簇狀或搔抓狀、索條樣的瘀點或瘀斑。重者的瘀點、瘀斑可遍及全身,且可發生鼻衄、咯血或腔道出血,表示病情較重,多由DIC所致。

                    (二)低血壓期 主要為失血漿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現。

                    一般在發熱4~6日,體溫開始下降時或退熱后不久,患者出現低血壓,重者發生休克??扇IC、心力衰竭、水電解質平衡失調,臨床表現心率加快,肢端發涼,尿量減少,煩躁不安,意識不清,口唇及四肢末端發紺,呼吸短促,出血加重。本期一般持續1~3日,重癥可達6日以上。且常因心腎功能衰竭造成死亡,此期也可不明顯而迅速進入少尿或多尿期。

                    (三)少尿期 少尿期與低血壓期常無明顯界限,二者經常重疊或接踵而來,也有無低血壓休克,由發熱期直接進入少尿期者。24小時尿少于400ml為少尿,少于50ml者為無尿。本期主要臨床表現為氮質血癥,水電解質平衡失調。也可因蓄積于組織間隙的液體大量回入血循環,以致發生高血容量綜合征。

                    本期多始于6~8病日,血壓上升,尿量銳減甚至發生尿閉。重者尿內出現膜狀物或血尿,此期常有不同程度的尿毒癥、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高鉀、低鈉及低鈣血癥等)的表現。伴有高血容量綜合征者,脈搏充實有力,靜脈怒張,有進行性高血壓血液稀釋等。重者可伴發心衰、肺水腫及腦水腫。同時出血傾向加重,常見皮膚大片瘀斑及腔道出血等。本期一般持續2--5日,重者無尿長逾1周,本期輕重與少尿和氮質血癥相平行。

                    (四)多尿期 腎臟組織損害逐漸修復,但由于腎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以致尿量顯著增多,24小時尿量達3000ml為多尿,多尿達4000~10,000ml以上。

                    多尿初期,氮質血癥、高血壓和高血容量仍可繼續存在,甚至加重。至尿量大量增加后,癥狀逐漸消失,血壓逐漸回降。若尿量多而未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亦可發生電解平衡失調(低鉀、低鈉等)及第二次休克。本期易發生各種繼發感染,大多持續1~2周,少數長達數月。

                    (五)恢復期 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恢復,尿量減至3000ml以下時,,即進入恢復期。尿液稀釋與濃縮功能逐漸恢復,精神及食欲逐漸好轉,體力逐漸恢復。一般需經1~3月恢復正常。

                    (六)臨床分型 按病情輕重可分為四型:

                    1.輕型 ①體溫39℃下,中毒癥狀輕;②血壓基本正常;③出血現象少;④腎損害較輕,尿蛋白在“+~++”,無明顯少尿期。

                    2.中型 ①體溫在39~40℃,中毒癥狀較重,外滲現象明顯;②收縮壓低于12.0Kpa(90mmHg),或脈壓小于3.5Kpa(26mmHg);③皮膚、粘膜出血現象明顯;④腎損明顯,尿蛋白可達“卅”,有明顯少尿期。

                    3.重型 ①體溫≥40℃,全身中毒癥狀及外滲現象嚴重,或出現中毒性精神癥狀;②收縮壓低于9.3Kpa(70mmHg)或脈壓小于3.5Kpa(26mmHg);③皮膚、粘膜出血現象較重。如皮膚瘀斑、腔道出血;④腎損嚴重,少尿期持續在5日以內或尿閉2日以內者。

                    4.危重型 在重型基礎上,出現以下任何嚴重癥候群者。①難治性休克;②出血現象嚴重,有重要臟器出血;③腎損極為嚴重,少尿超過5于以上,或尿閉2天以上,或尿素氮超過120mg/dl以上;④心力衰竭、肺水腫;⑤中樞神經系統合并癥;⑥嚴重繼發感染。

                    (七)家鼠型出血熱的臨床特點

                    與野鼠型相比,家鼠型輕型較多,五期經過多不全。發熱期較短,熱退多數病情減輕,困倦衰竭少見,腰痛及眼眶痛不顯著,消化道癥狀較輕;低血壓期與少尿期輕或無;多尿期與恢復期亦較短;出血、腎損與滲出水腫均較輕;合并癥少,但肝臟受損較野鼠型明顯,病死率低?! ?/p>

                    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 疫區及流行季節,急性發熱,全身高度衰竭,乏力,頭痛,眼眶痛,腰痛,面、頸、上胸部潮紅者,或伴少尿,低血壓。

                    2.確診病例

                    ①皮膚粘膜出血征象,末稍血小板減少,出現異型淋巴細胞,尿蛋白陽性。

                    ②病原學或血清學檢驗獲陽性結果。

                    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①項?! ?/p>

                    疾病檢查

                    (一)常規檢查。

                    1.血象:不同病期中變化不同,對診斷、預后判定均重要。

                    2.尿常規:顯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點,也是腎損害的最早表現。其主要特征為:出現早、進展快、時間長。

                    (二)血液生化檢查。

                    (三)凝血功能檢查。

                    (四)免疫功能檢查:普遍有免疫功能異常。

                    (五)特異性血清學檢查。

                    1.免疫熒光技術為常規方法之一??蓹z出白細胞及尿沉渣細胞內病毒抗原,用于早期診斷。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p>

                    并發癥

                    (一)腔道大出血及顱內出血 大量胃腸道出血可導致休克,預后嚴重;大咯血可導致窒息;顱內出血可產生突然抽搐、昏迷。

                    (二)心功能不全,肺水腫 多見于休克及少尿期,多在短期內突然發作,病情嚴重,有明顯高血容量征象。

                    (三)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 多見于低血壓休克期及少尿期,由于休克被糾正后肺循環高壓有肺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或由于補液過量,肺間質水腫所致?;颊咝貝?、呼吸極度窘迫,兩肺有干濕羅音,血氣分析可有動脈血氧分壓顯著降低,預后嚴重,病死率高。

                    (四)繼發感染 少尿期至多尿期易并發肺炎、尿路感染、敗血癥及真菌感染等?! ?/p>

                    疾病治療

                    (一)發熱治療。

                    1.一般治療:早期應嚴格臥床休息,避免搬運,以防休克,給予高營養、高維生素及易消化的飲食。

                    2.液體療法:發熱期由于特有的血管系統損傷,血漿大量滲出及出血;高熱,進食量減少,或伴有嘔吐或腹瀉,使大量體液喪失,血容量急劇減少及內環境嚴重紊亂,是發生低血壓休克及腎損的主要原因。

                    3.皮質激素療法:中毒癥狀重可選用氫化考地松每日~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液體稀釋后緩慢分次靜滴。

                    4.止血抗凝療法:根據出血情況,酌情選用止血敏、安絡血白藥,但早期應避免用抗纖溶藥物。

                    5.抗病毒療法。

                    (1)病毒唑。

                    (2)特異性免疫球蛋白。

                    (3)免疫血清治療。

                    6.免疫療法。

                    (二)低血壓休克期治療:應針對休克發生的病理生理變化,補充血容量,糾正膠體滲透壓酸堿平衡,調整血管舒縮功能,消除紅細胞、血小板聚集,防止DIC形成和微循環淤滯,維護重要臟器功能等。

                    (三)少尿期治療:包括移行階段及多尿早期,治療原則應是保持內環境平衡,促進利尿,防治尿毒癥、酸中毒、高血容量、出血、肺水腫等并發癥以繼發感染。

                    (四)多尿期治療:治療原則是及時補足液體及電解質,防止失水、低鉀與低鈉,防止繼發感染。補充原則為量出為入,以口服為主,注意鈉、鉀的補充。

                    (五)恢復期治療。

                    (六 )并發癥治療?! ?/p>

                    疾病預防

                    出血熱尚無特異性病原療法,發病后只能對癥治療,因此,預防尤為重要。

                    預防出血熱的根本措施是滅鼠。據調查,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熱流行;鼠密度在1%左右,就能控制出血熱發病。因此,在疫區應大面積投放鼠藥,采取各種辦法開展滅鼠活動;搞好環境衛生和室內衛生,清除垃圾,消滅老鼠的棲息場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嚴防鼠類污染食物;做好個人防護,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燒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覺。

                    應在疫區反復深入開展以滅鼠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將鼠的密度控制在1~2%以下。

                    (一)監測 是衛生部門防治疾病的耳目,本病流行病學監測包括:

                    1.人間疫情監測 包括及時掌握疫情,分析疫情動態和發展趨勢,為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提供依據,疫情登記要詳細,必要時應進行個案調查和采血檢查抗體,以核實疫情。

                    2.鼠間疫情監測 逐漸查清疫區和非疫區宿主動物的種類、分布、密度和帶毒率。并進行宿主動物帶毒率的動態調查,監測地區:重要城市、港口和交通要道等。監測時間:在本病高峰前進行。監測對象和數量:家鼠、野鼠各100只以上,實驗用大白鼠等也要定期檢查。

                    (二)滅鼠、防鼠 是預防本病關鍵的措施。

                    1.滅鼠 以藥物毒殺為主,應在鼠類繁殖季節(3~5月)與本病流行季節前進行。采用毒鼠、捕鼠、堵鼠洞等綜合措施,組織幾次大面積的滅鼠。

                    2.防鼠 挖防鼠溝,野營,工地應搭高鋪,不宜睡上鋪;保存好糧食及食物;整頓環境,以免鼠類窩藏。

                    3.出血熱病毒對一般消毒劑十分敏感,加熱56℃30分鐘或煮沸1分鐘即可殺滅,因此飲用水應煮沸,剩菜剩飯應加熱。

                    (三)滅螨、防螨 在秋季滅鼠可同時用殺蟲劑進行滅螨,主要殺滅部隊經?;顒拥貐^的游離螨與鼠洞內螨。防螨應注意:①不坐臥于稻草堆上;②保持室內清潔,曝曬與拍打鋪草;③清除室內外草堆、柴堆、經常鏟除周圍雜草,以減少螨類孳生所和叮咬機會;④亦可用5‰敵敵畏溶液噴曬衣服開口處,有效時間約半日。

                    (四)疫苗應用的展望 目前國內外正在研究并取得較大進展的疫苗可分為二類,一種是鼠腦純化疫苗,另一種是細胞培養疫苗;另外還有減毒活疫苗基因重組疫苗也在研究中。

                    1.浙江防疫站用沙鼠腎細胞培養野鼠型210株病毒經1:2000β-丙內酯滅活后制成疫苗,經免疫家兔后對同型毒株的中和抗體效價增高并產生較高的HI抗體,保護力試驗有較強的保護作用。經衛生部批準已進行二批30人觀察。免疫2針后RpHI、ELISA和IFA檢測抗體分別有9人、9人和8人陽轉,3針后全部陽轉。中和抗體免疫2針后有4人陽轉,3針后9人陽轉,初步認為該疫苗是有希望的。

                    2.長春生物制品所與病毒所用地鼠腎細胞A3/A9和L99病毒制成雙價疫苗和L99家鼠型單價疫苗,動物試驗有較好保護作用;中和抗體反應,雙價疫苗對同型(家鼠型)病毒反應較好,免疫家兔100%陽轉。經衛生部批準第一批觀察12人,免疫后中和抗體全部陽轉,180及360天后仍各有10名保持陽性。

                    3.蘭州生物制品所用乳小白鼠制備純化疫苗加福爾馬林滅活,給家兔免疫后能產生較高的ELISA、RpHI、CH抗體。已上人20名。

                    從感染細胞培養和大白鼠或小白鼠乳鼠腦組織制備的滅活疫苗已經動物實驗證明其安全性及能有效誘導抗體反應,小量人群觀察表明,這些滅活疫苗安全有效,是很有希望的。

                    4.李鎬汪等對減毒活疫苗,美國陸軍傳染病研究所對基因重組疫苗正在研究中。

                    參看

                    關于“流行性出血熱”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的
                    <strong id="1dx5a"></strong>
                      1. <tt id="1dx5a"><address id="1dx5a"><kbd id="1dx5a"></kbd></address></tt>
                            <b id="1dx5a"></b>
                            1. <tt id="1dx5a"><small id="1dx5a"></small></tt>